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课文说课稿

时间:2025-09-21 08:50:36
课文说课稿范文

课文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说课稿范文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桥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一位画家所独有的眼光,发掘出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以诗意化的描写,帮带着说明性文字,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既给人知识,又赐予人美的熏陶。尤其是议论抒情与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更使文章富有深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准确的说,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而是拥有说明意味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优美散文。据此,我制定了下面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词语;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诗意化的说明性文字;感悟精读四步法;(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教学难点)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即听说读写思辩悟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无论教改的方向往何处发展,也不管他是哪一类的课文,只要是语文教学,就必须直下承当,无可卸责。这里之所以标显出来,是因为近来的教学大有忽略倾向,借此警示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在花色而在务实。

二是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并没有凸显说明方法及顺序等,而是注重领受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美的熏陶,同时感悟学习方法。这是因为这篇小品文,他突出的个性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底蕴和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及感染力,如文中俯拾皆是的精美语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具足着艺术底蕴,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并且此若不悟,下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教学难点,也就不可能得到突破。

目标制定之后,便要选择确定符合课文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课,我以为诗化意象的语言,应当以读摄之。因为只有读,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而领悟其内涵。因此,鉴于课型,私下设计了“精读四步法”展开教学,即:

一读通字词整体感知,

二读品佳句领悟印证,

三读析特色实现收获,

四读重迁移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实施二类阅读课文的教学时,效果较为理想,甚至一类课文的教学也可在这基础上细化运用,具体原理将在教学设计的程序中加以解释。

那么确立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流程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准备工作之一,鉴于新课标理念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一理念已成共识,这儿不再多说。

接下来,谈一谈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情景,自然导入 (旨在将学生导入学习境界)

(具体做法:采用与上一课《中国石拱桥》作对比的方法导入,两课的作者,一是科学家,一是画家,艺术家,他们眼中的桥分别是怎样的呢?激起疑情,导入学习。)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㈠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桥之美

(指名口述感受及感觉,训练感悟思辨及语言表述能力)

1、 听读,说感受

(要求听出关键词句,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旨在落实听力训练)

2、圈点勾画,解决字词 (重视积累的习惯培养)

深化感知,发现疑问 (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自主学习)

㈡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1、圈划自己喜欢的词句,同时批注喜爱的理由 (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

(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这种阅读放中有收,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深化感受,即可读中内化又可写中运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情需要,十分重要,并且圈点批注也是读书必须的基本功训练之一,他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故而有此设计。)

2、交流互动 (引导落实课后练习中四句美文)

(在交流中解决重点)

3、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①桥美何处?揭示相关文句 (探究主旨)

②划分层次,思考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顺序?(理清思路(重点))

(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两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可解决,但却不可缺少。第一个问题“桥美何处?”实际上在整体感知及前面的个性化阅读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解决,这儿提出探究,一是想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完善答案,深化印象。再者意在降低由感知到探究的难度,赋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令其产生愉悦,从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崇高精神。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也基于此,只是他还肩负着解决教学重点的.使命,文章思路的理清,十分有助于明了说明方法和顺序,很好地巩固单元学习重点。)

③读后有何启示?哪里最值所学?(发散思维 为下伏笔(突破难点))

(这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问题,一方面他是探究的核心,有利于深层次把握文意,吸收文章营养,另一方面他能更好地发散思维,为下面三读收获而伏笔。更重要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将在这成熟的契机中得到解决。大家知道,所谓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实际上是难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他的突破只能依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观念的形成等理性境界的提升来实现。而在以上的学习、讨论、交流、探究中,学生已经得到美的熏陶,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许多次碰撞,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灵感,已不同程度地促使他们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乃至观念渐趋形成。于是,在这种成熟的契机中,抛出这一问题,便能很好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④讨论小组成员个性化阅读疑问 (照应开头,借智慧开释疑情)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其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正适宜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征。)

4、汇报、点拨 (深化思维 提供语言组织锻炼机会)

㈢ 三读课文,出声朗读,要求:

1、在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中,说出本文特色(深化印象,实现内化建构)

(一方面对比阅读可以明辨思维,另一方面,之所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此处隐藏22824个字……知资料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经过正侧面描述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述,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本事。所以,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资料、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经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本事。。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头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资料,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述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提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齐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景,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提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教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资料,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述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根据文章资料,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我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述。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仅如银线形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喻

近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并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述,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头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述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能够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我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头。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演兵之形正面描述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课文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