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
午好,我是语文__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
《_______》是省编教材 _______年级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中的第_______篇课文,该单元_______
《_______》是_______(文章体裁),主要写了_______(主要内容),表达了_______(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_______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_______
因为 (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_______。
第二方面: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常识。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教师板书)
环节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或者在听读中思考问题,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环节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环节5
拓展延伸,预计用时8分钟。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
好处: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识,让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环节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环节7
布置作业 ,预计用时2分钟。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 ……此处隐藏27039个字……的说话技巧的政治家。让我们看看在别人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是怎样使赵太后纳谏的。
(二)自查资料,识记知识:(主要用自学法)
1.作家知识:刘向(前77-前6),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其代表作是《新序》《说苑》和《战国策》。
2.作品知识:《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和辞说的国别体史书。具有叙事简明,描写生动,语言富文采等特点。
3.背景知识:这个故事大约发生于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已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小,便由太后赵威后执政。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攻赵,赵国势单力薄,形势危急,只得向齐救援。齐却要“以长安君为质”才同意派兵。太后因溺爱小儿子,不肯。本篇课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三)疏通文本,诵读全文:(主要用自学法)
1.古音字: 郄xì(病痛);乘shèng(四匹马拉一辆车)等
2.通假字:耆通“嗜”; 反同“返”等
3.谦词:老妇;贱息(犬子)等
4.婉词:填沟壑(臣民死);山陵崩(君王死)等
5.古今异义:左右(古义:身边大臣;今义:左边和右边)
6.活用字:日——每天;侯——封侯等
7.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译文:不仅赵国,诸侯的子孙还有继承为侯的人在吗?)
(四)分析结构,辨析艺术:(主要用问答法)
1、分析文本结构: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讽”字,全文可分成“讽”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一样,《触龙说赵太后》则是围绕着“说”字可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即“说”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说”的起因(第一自然段):三队矛盾。
(2)“说”的经过(第二、三、四自然段):论辩艺术
(3)“说”的结果(第五自然段):矛盾解决
2、辨析论辩艺术:
(1)分析第二段中的说话技巧(触龙知道太后一时被爱子所惑的厌烦敌视心理,为了避免“唾其面”的尴尬,更为了“说”有效果,所以他注意了说话技巧,改变了硬说的劝说策略,另辟鼷径,从毫不相干的其他事谈起)。
提问1:触龙见到太后后他首先从什么谈起?
回答:叙家常——问饮食起居。(非常聪明。因健康是老人最关注、喜听爱谈的话题!且由“徐趋”的“病足”老人之口说出,更动人更具威力!)
提问2:在本段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缓冲法。
提问3:缓冲法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回答:从“盛气而揖之”到“太后之色少解”。(效果好极!平静下来就好说话了!)
(2)分析第三段中的说话技巧(敌对情绪、紧张场面虽有所缓和,但毕竟太后还没有从对儿子的溺爱中走出来,还没做到理智化,所以这时还不能着急提“人质”的事,还需从太后喜欢的话题慢慢引入)。
提问1:谈家常后,触龙又谈了什么?
回答:托幼子——求舒祺之职。(非常有胆识。不让谈儿子,我偏要谈儿子,但谈的是自己的爱儿子,目的是与“爱儿子”的太后产生“共鸣”,再伺机进一步讲道理达成“共识”。)
提问2: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引诱法。(触龙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给太后造成错觉,并引以为志同道合的知音,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想走后门而已,所以她放松了警惕,解除了戒备,“笑”了起来,这里运用了心理学上的引诱法)
提问3:在太后心情好起来之后触龙谈做人质的事情了吗?谈了什么?为什么?
回答:没有。谈燕后——谈燕后之爱(为之计久远)。(非常有耐心。因为这时太后虽然心情高兴了,但还没有明白爱儿子的深刻道理,没有意识到溺爱儿子的坏处,所以必须旁敲侧击从对燕后的爱谈起。这样用太后自己正确处理对女儿的爱的事例现身说法,更容易让太后赶快醒悟。)
提问4:“谈燕后”后太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回答:“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
提问5:这里触龙用了何计策?
回答:旁击法。
(3)分析第四段中的语言技巧(既然赵太后已经明白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远”的道理,那么此时就不妨直言相劝了)。
提问1:此段是用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例来对太后直言相劝的?
回答:忆历史——论王位承袭。(提出“王位”是直接承袭奉送子孙,还是让子孙凭本事拥有王位的问题。)
提问2:文中赵先祖及各国诸侯溺爱子孙“奉送王位”留下了怎样的惨痛教训?
回答:“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祸)及其子孙”(赵先祖及其他国先祖不让子孙为国出力,坐享其成,最终导致丧失封爵与土地,降为平民,甚至触犯刑律,殃及性命的后果)。
提问3:相反,不坐享其成,而是建功立业,会有什么结果呢?
回答:获得臣民的信任、拥戴,不靠祖上的权势,也能拥有牢固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提问4:触龙最终的哪些话打动了太后,使其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回答:“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因这些话说明了“为之计短”则必亡,“为之计长”则地位稳固,昌盛发达的道理。)
提问5:本段的劝说方法是?
回答:直入法。(本段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触龙借赵侯和各国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五)小组讨论,体悟母爱:(主要用讨论法)
1、赵太后不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是一种爱,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也是一种爱,这两种爱有什么不同?(娇生惯养的溺爱和经受锻炼的大爱。)
2、我们日常生活中家长是怎么痛爱孩子的?(溺爱和打骂孩子的都有)你觉得我们的家长需要树立一种怎样的爱子观?(严慈有度的大爱。)
(六)课堂小结,了解所学:(主要用讲授法)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和《战国策》的知识,积累了文言字词和句式,明白了说话要顾及别人的心理,有分寸,更重要的是从触龙说服赵太后让小儿子去建功立业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明白了让孩子养尊处优,无功食禄,只能害了子女。而支持孩子到艰苦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能力和精神素质,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本文确实为爱孩子的父母提供了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学习资料,值得学习与借鉴。
(七)延伸拓展,比较异同:(主要用练习法)
作业:比较本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辩艺术的异同。
四、说板书:
1.板书围绕“说”去设计,体现了从结构分析到内容分析再到艺术特色分析的教学思路。
2.板书设计以“论辩艺术”“爱子观”为主要内容,不面面俱到,突出了重难点。
3.板书设计若求具体详细,还可以增加关于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字词句等副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