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18 23:46:34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1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价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焦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话语,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2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 ……此处隐藏6611个字……赛我获益匪浅。

自己在讲课前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力争拿出一堂好课,展示出自己的优势;比赛中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激烈的比赛后,大赛评委组专家教研室宋主任、附中刘主任、四中杨主任又不辞劳苦进行了精彩深刻的点评。这一切使我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下面就此次比赛中自己的反思做一些浅显的总结。

首先谈一下相对成功之处,以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改进。

1、本节课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抓紧抓牢“培养创造性思维”这唯一的主线,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这样就保证了使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

2、教学过程中层次要分明,层层之间要承接自然、连贯,让学生在学习时思维转换自然恰当,提高得当。

3、教学中重视课文,对课文的解析要到位。在此基础上更要跳出课文,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的层次,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4、自己在设计时注重了浅入深出的基本原则,在最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阶段,我先从比较容易的日常寓言入手,再到有点难度的高考寓言,最后回归课本寓言进行高难度训练,使学生循序渐进,切实提高他们的能力层次。

5、注意学以致用,就是要结合现实的教学需要,本节课中我在设计创造性思维时将20__年高考作文题加入其中,既让学生获得训练,又使学生注意到目前学习和将来高考的联系。

以上是此次比较成功的地方。

下面谈一下不足之处,这才是我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1、目前的教学对课文的解析还是相当重要的,而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足。

上面在谈收获时我说到了教学中更要跳出课本,但是跳出的前提是对文本充分深刻的解析,而我在本节课中对文本的解析就出现了处理急促、挖掘不深的问题,使课文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掘。

2、课堂设计上没能够在最后再提高一步。

就像杨主任提出的那样没有在课堂结尾处联系课文中钱钟书和卢梭对“小孩子究竟该不该读寓言”这一内蕴深厚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利用新学到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既回到课文,又用新知识解决课文的厚重之处,在能力层次上更上一层楼。

3、教学环节转换中还存在着不够简明、连贯、衔接的地方,显示出自己的课堂把握上的不成熟,这既需要自己进一步的努力,更需要名师大家的指点。

最后对举办此次大型比赛的上级机关、领导表达深深的敬意和谢意,正是有了这样的机会,像我这样的教师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使自己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更真的认识,期望以后这样的机会多一些,促使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快的进步。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尽一份力。

4、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其它的训练材料例如(1)一个著名的教学案例:冰化了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水当然对,但是回答是春天的更加值得赞扬。(2)薛谭学讴:原意是学无止境(褒义);新读新解是学习是为了使用,一辈子学习而不离开学以致用,那么这种学习又有什么用呢?(贬义)。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学习第一则寓言。

学习中,我采用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三个教学目标,接着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进行三次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依次出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学习,检测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尽量请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完成的相当好。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身边有没有类似于狐狸这样的人,一开始只有几个同学举手,于是我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孩子们在交流中打开了话匣子,举了不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事例,充分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没有再读课文,缺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其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12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了读过的寓言故事,并让学生试着概括寓言故事的特点: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和教训。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寓言的写作特点。然后再从课题入手,了解三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再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们通过题目就能很好地说出故事的大概。

在讲解三则寓言的寓意时,我以三则寓言的共同点入手,让学生明白这三则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话都是谎言,再深入故事,了解他们说谎的原因,从而深刻地了解故事的寓意。在精读过程中,我抓住了几点进行了拓展,如《狐狸和葡萄》:“狐狸看到了如此诱人的葡萄,他会是什么神情?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嘴里会怎么说?还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想想狐狸会想了哪些办法来摘葡萄,结果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接着从课文内容一步步启发:狐狸那么想吃,却没有吃到葡萄,心情怎么样?他说了什么话?齐读狐狸说的话,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狐狸没有能力办到这件事情,却偏偏说葡萄不好吃。”这就是这篇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蝉和狐狸》:读了这个故事,忽然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个故事《狐狸和乌鸦》,乌鸦为什么会受骗?让学生在分析中了解乌鸦和蝉的本质区别。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13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的绘声绘影,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1.最投入的课时最美丽的课。教师的热情与活力,快乐与自信会影响、感染学生。这节课上,我情绪饱满,全身心投入,与学生平等对话,入情入境,不像是在上课,而是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享受故事带给我们的快乐。因此,整节课上,学生激情四射,思维活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一课一得。在语文课上,与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如讲深讲透一点。而这堂课我的设计就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而做的准备。从搜集资料、汇报交流,再到阅读故事,明确寓意,进而总结出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伊索寓言的方法,最后拓展到整本书的阅读。环环相扣,目的明确。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上,我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我充分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朗读,畅谈感想,交流读书体会,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整节课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当然,反思整节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学生汇报交流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拓展阅读寓言故事的时间不足,匆匆而过,没有给足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2.部分学生课前对没有阅读《伊索寓言》,阅读量不足,课堂上只在观看而没有参与,而老师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这类学生关注的不够。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