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07 19:30:34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三单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一单元的教学,现反思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2、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质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3、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给小动物做小裁判"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4、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反复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5、“抱”“牵”“放”

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传统的语文课程是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的课程应该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和归宿,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

在这堂课上,我一直在试图把学生引入我事先设计好的路径中去,这也恰恰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遏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课后反思,我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多动脑:思考课文中六种动物的尾巴特点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还可以随便挑两到三种动物的尾巴进行“长短、粗细、直弯、宽窄”等各种角度的比较,甚至还可以制造悬念,如将猴子、小狗、兔子进行尾巴长短的比较,从面引出“谁长谁短、谁宽谁扁”等都是相对的,要看比较的对象,这是不是辨证思维启蒙的最佳机会?

6、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2

总人数:47人

合格人数:46人

优分人数:96以上:8人;90—95:13人;85—89:10人。

一、听记考查。

正确率:75%

失分原因:第二小题的拓展填空,学生写错别字。

二、先说后写。

正确率:70%

失分原因:学生的回答过于简单或者写错别字。

三、语基过关。

1、正确率:49%

失分原因:错别字:“试”“娇”“命”“醒”,个别在拼写“凉爽”时写成“粮食”。

2、正确率:68%

失分原因: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不够准确,没有认真看题,粗心大意。

3、正确率:40%

失分原因:学生听课不认真,不动脑筋思考,思维方式单一,还停留在很表面的'认知阶段,基本上都写成“它们都有青字”,而不会写“形近字”。

4、正确率:100%

失分原因:无

5、正确率:72%

失分原因:搭配不当。

6、正确率:43%

失分原因:错别字“丧”,或者不会写。

四、能力拓展。

1、正确率:21%

失分原因:错别字或者句子补写不恰当。

2、正确率:11%

失分原因:错别字或者不会写。

3、正确率:26%

失分原因:错别字“寿”和“昙”。

五、读写联通。

1、正确率:21%

失分原因:主要在第三和第四小题。第三小题学生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只写了老狼借口的前半句。第四题是学生的主观理解偏差,想到的东西很表面。

2、正确率:2%

失分原因:本来不想给满分的,但有一个想象力很丰富,语言描写别出心裁,所以只给了一个满分。失分的大都是描写的不够具体详细,甚至还有人不会审题,偏离题意。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必须把读写训练作为重点,加强字词的巩固训练,特别是作文方面,教会学生审题和抓住重点进行习作。本次测验,相对一二单元,学生都有所进步,但失分的地方又丢得不应该,特别是因错别字而丢分更不应该。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3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1.开始直接进入主题,通过计算两班各多少人揭示本节课新知识研究的方向,根据9×4=36这道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次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2.通过一道除法算式,使学生明确在除法算式中也存在倍数和因数这样的关系,巩固与深化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探索交流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获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1.本内容属于数论方面的,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2.学生是在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和5的倍 ……此处隐藏6766个字……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一种认识的过程。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2

对于语文课而言,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节课,我是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我希望达到:授之以渔,学以致用的效果。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1、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学的课本为基础,拓展课外的阅读量,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2、梳理学习说明文的思路:明确说明对象---抓住特征----理清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品悟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让学生感知说明文按内容和按语言的分类。目的再于让学生了解围绕说明对象用不同语言去描述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能力迁移准备的三个文本。药品说明书,中国石拱桥,水的语言

总结出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侧重点的不同。

5、结合自己的小练笔与三个文本进行对比,检验自己明对象、抓特征、品语言的运用效果。

6、总结出,说明文的语言需要准确,但也可以根据说明的内容在准备的基础上,再加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把对象说明白的目的'。

现在反观这节课,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带着遗憾结束,由于我对时间的把握没有到位,整节的容量较大,学生显得消化不量,这主要是我在备课的时侯,没有深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估测不够精确。同时议题不够明确,显得没有主次。课堂的调控不够机智,从而也看出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3

五年级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足迹》,整个单元所表现的是纪念革命先辈的主题,我结合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来进行了教学,欣赏了电影《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闪闪》以及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吸引了学生的'耳朵,而其中演唱歌曲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主题曲《雨花石》更是深首同学们喜欢。通过之前的听赏活动,同学们能更好的理解歌曲借用雨花石表达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颂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不过在教唱歌曲方面还是有不足之处,有些同学在教学中对八分休止符的重复使用与变化手法很难掌握,通过反思,我发现通过情感处理来帮助处理八分休止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唱此歌曲时因为感动而哽咽,所以用八分休止符来表示处理情感,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在此处加上八分休止,都是很好的办法。通过模仿录音范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此曲的水平,用情感处理方法,让学生不但理解八分休止符的重复使用与变化手法,更能把此曲唱出感情。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4

这是上周三上的一节课,那一天实在太累,办公室电脑罢工,打印机罢工,所以请允许我也罢工一下吧~不过欠下的总是要还,趁放假三天,决心还清。

这一节课是继1—5数的认识以后学习的,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并借助“>”“<”“=”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首先我通过3只小猴郊游分水果这一情境导入,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桃子3只,猴子3只,桃子和猴子的数量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接着分香蕉,猴子3只,香蕉2只,分不够,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开口在前,我们编了一句儿歌“开口在前大于号”。最后分梨,猴子3只,梨4只,猴子比梨少,3比4少,可以用符号“<”,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编了一句儿歌,叫“尖尖在前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大的朝大数。

孩子在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些数字和符号卡片,让孩子动手摆一摆。1—5的数字,三个符号,如何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式子,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5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曹圣龙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作者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曹圣龙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风筝》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

这一周安校和丰娜老师分别听了一节课,对我的教学问题给予了指导,受益匪浅。比如,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有些学困生上课不够专注,影响整个教学的进程,以后要培养学生上课好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教授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