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囚绿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囚绿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囚绿记教学反思1一、 课前导入
师: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请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我请了两位穿着绿衫的同学来回答。)
生:我们一般很难想象得到将绿色囚住,很新颖。
生:我感觉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中,满眼都是绿色,但为什么囚住的是绿色呢?
师:恩,很好,这两位同学即充满了想象,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那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质疑一起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大约3分钟)
三、合作探究
师:好,大部分同学已经阅读完毕。那么请大家看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生:(齐)常春藤。
师:什么地方的常春藤?
生:(齐)窗外。
师:能不能将视野再扩大一些呢?
生:(齐)北平的一家公寓。
师:这是几星级的公寓,三星级?四星级?
生:(呵呵直笑)没星级!很简陋。
师:(笑)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那作者与这绿色是日久生情呢还是……
(没等我说完,学生抢着回答。)
生:(齐)一见钟情!
师:(笑)文章当中是怎样说的?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喜欢这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那我怎么没有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的宝贵啊?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明显在语气上加强了。)
师: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生: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些都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怀念,焦 急的等待之情。
师:也就是说绿色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师:那除此以外呢,这句话还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生:作者说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说明绿色给与他慰安。
师:我们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着这片绿,那么让我们继续这样绿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生:不仅仅是依赖,作者的欢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不仅是欢 喜,简直就是惊喜嘛!(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有快乐。
(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来看常春藤的生长。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
(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
师: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请同学们三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
生: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师:那么我们请同学齐读这段,具体来体会作者这“自私”的念头。
(学生齐读。)
师:作者有这样自私的念头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欢绿色!
(师板书:喜欢。)
师:有个成语是“引狼入室”,我们在此处可以称什么呢?
生:(齐)引绿入室。
师: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生: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怎么好像没有体验到那种“超越任何种的喜悦”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我们自己。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笑)恩,我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了,不错不错。
师: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生:(齐)绿友。
师: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
师:说得很好,看来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呢?
生:(齐)没有。
师:这位绿友怎么了?
生:它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师:看看还有没有变化?
生: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最初“绿友”是什么样子的?
生:浆液丰富的柔条。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饱满,仿佛手轻轻一碰就会有水溢出。
生:我倒觉得怜爱。
师:(微笑)感觉如同这柔条一样丰富嘛。看着绿友的固执、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变化呢?
生:作者有些恼怒。
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师板书:恼怒。)
师: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啊。我们现在请男生朗读一下8~11,体会一下情感的变化。
(男生 ……此处隐藏9397个字……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囚绿记教学反思12《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平与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条交往的一段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被日寇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苦难命运,鼓励抗战军民忍受苦难,坚贞顽强、坚定信念、抗战到底。这篇文章线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意义深远,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隽永的特点。教材单元选用这篇文章,能够很好地帮助高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这类散文的'理解,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写作技巧。
针对《囚绿记》这篇散文的文体内容特点,备课时我设计了欣赏绿之美---体会绿之情——探究绿之魂——畅谈绿之悟几个环节,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载体——常春藤枝条的绿,欣赏文章描写绿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笔下常春藤的特点和描写绿的方法,梳理出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情感,然后补充介绍作者背景及当时在北平的处境心态,比较被囚的绿藤和被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相似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抛开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笔下虽被囚禁但始终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绿藤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共鸣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节课的实施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流程,重难点的学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课堂反应积极,参与热情较高,听课老师评价比较理想,但反思这堂课仍有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处理单元意识不强,没有把握好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没有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过于追求全面,没有进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导致后面的一些环节实施过程仓促,学生的接受参与打了折扣;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仍纠结于传统意义,不能调动学生产生出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的独特的个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宽广,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些思考、联想、共鸣。
囚绿记教学反思13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在这篇课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读。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梳理全文。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如“绿”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囚绿”的?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的挚爱?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