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节教师发言稿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发言稿,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写起发言稿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节教师发言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节教师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这里,我首先祝各位老师节日愉快,身体健康!以及给予我个人关怀、帮助、培养的领导和老师们,表达最诚挚的感激和最衷心的祝福!
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的教师,今天能站在这里发言,表达我的心声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深感荣幸,同时也很忐忑。因为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谈成绩?没多少,不过是尽力做了自己该做的分内的事;谈经验?本来就是从各位老师那里学来的;谈贡献?想想自己短暂的教书生活和在座的各位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不倦付出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思来想去,恐怕只能说说心里点滴感受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x人,我曾是这里的学生,现在也融入了我们高士小教的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借此机会向在座的我的老师们表达一句感谢,曾经你们是我学习生涯中的恩师,如今你们是我工作过程中的榜样。
因此我能更深刻的理解,要做一名合格的高士中心学校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下面仅把这两年多的一点体会和认识,做一下简单的汇报。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导。
依然清楚的记得自己初出茅庐的迷茫,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踏入微机房时内心的感受,二十五台电脑只有十二台电脑可以进行正常的教学,当现状和理想产生差距时,难免会跌入心情的低谷,但是当我开始带孩子们走进机房上信息课时,面对这样一个新型的学科,他们的求知欲和热情感动了我,心中的责任感不仅油然而生,“我只要修好一台电脑,就可以让三十个孩子有电脑可以上课。”
就是一比三十的这个比例关系强烈的支持着我去想办法修理好这些有故障的电脑,再加上学校领导在机房硬件设备上的一些支持,现在的机房每台电脑都在运转着。回过头来想想当时的辛苦,我觉得非常的值得,正是一路走来的这些困难,历练了现在的我,除了奠定了我现有的专业基础,也磨练了我的意志,丰富我的教学经验。
学生课堂纪律不好,那就整队进机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那就实施分层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那就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秉承着“培养信息兴趣、树立信息素养”的教学宗旨,为了丰富教学经验,踏实的上好每一节课,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为了提升专业知识,只要是自己专业内的事,即使不会,也学着多去尝试。
教书才知育人难,回顾这两年的教学之路,我感慨颇多;我曾有年轻迸发的激情,有初尝甘霖的喜悦,也有过屡遭挫折的迷茫,更有过无休无止的思虑,其间过程,苦乐自知。
是孩子们的热情给了我信心;是同事们的微笑给了我鼓励;是校领导的肯定给了我力量;是家长们的信任给了我斗志,让我勇敢地面对困难,去体会教育的真谛,感受工作所带来的乐趣。
我深知自身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向老教师学习,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更出色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学校,回报关心我的各位领导、老师!
最后,我要衷心地祝福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
教师节教师发言稿2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在教师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感到十分荣幸,心情也特别激动。在此,我向校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我朝夕相处的同事们说一声:教师节快乐!
伴随着第34个教师节的到来,我也走过了30年的教育教学之路,一路走来,我有过无所适从的困惑,有过不被理解的痛苦,也有过不眠不休的焦虑……是领导的关心给了我力量,是同事们的微笑给了我信心,是孩子们纯真的目光给了我支持,让我勇敢地去战胜一切困难,去领悟教育的真谛。
作为x学校人,我是幸运的。
1999年,我有幸在学校创建时就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这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充满活力的教师团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与x实验学校一起经历风雨,共同成长。在x实验学校这片沃土上,我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我的教育教学生活更加多彩。
曾记得99年的夏天,大家顶着骄阳,冒着酷暑,在月城广场摆摊设点,走进农村学校搞宣传,为的是招募学生,希望家长和学生能选择我们x实验学校。忍受着怀疑、经受着失败,实验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一个个家长和学生,当新学期开学,迎来第一批学生时,当初的一丝担忧,一份期盼化作了一定要把学生教好、一定要把x实验学校的品牌打响的坚定的信念。我们披星戴月、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奋斗着,正真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
经常是学生熄灯睡下后,老师们再聚集在办公室讨论教学、研究工作,直到深夜才离开学校。走在夜深人静的街上,大家谈论的还是学校、还是学生……所有的老师都逼着一股劲,浑身充满了力量。那时候,人们对实验人的评价就是:苦干、实干。
一批又一批的实验人继承并发扬了“苦干、实干”的优良传统,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付出终究得到了回报。如今的x实验学校已经是x的窗口学校,正向全省一流迈进。
从一无所有到各种评比表彰的奖牌挂满一面面墙;许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实验学校来,我们的班级数不断扩大,班级学生数一加再加,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在x的美誉度越来越高。这是我们所有x实验学校人的骄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今天,社会上的人们对x实验学校人多了一份敬佩、多了一份尊重,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骄傲,我自豪。
作为一个x实验学校人,我更是幸福的。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医生的幸福是患者的康复,农民的幸福是庄稼的成熟,设计师的幸福是蓝图的早日实现。教师的幸福呢?是桃李满天下,是学生们长大能回报社会,是孩子们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的幸福观没有那么伟大,我的幸福很简单,幸福就是: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个高大的小伙或漂亮的姑娘,对你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老师好”的时候;当你在那儿批改着作业,后背忽然有一双稚嫩的小手为你捶背的时候;当发现你声音嘶哑,孩子们送上一颗颗润喉片的时候;当你生病不能给孩子们上课了,孩子们懂事地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让王老师再为我们操心”的时候;当分流结束放假以后,全班的家长和孩子冒着风雨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的时候……
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我从教师这个平凡的工作中,体会到了满满的幸福。我们常说:教师吃的是良心饭。我们只要以自己的真心去对待孩子,孩子们一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
今天我们的x实验学校 ……此处隐藏7655个字……力是事业,教育的事业让我们永葆青春;与学校一样,我们永远年轻。朋友们,让我们融合在一起,凝聚力量,再接再厉,共创**小学之腾飞!
教师节教师发言稿10我被安排在这次会上代表教师作一个发言。我可能无法代表别人说话,我说的只能是我自己的想法。不过,教师之为教师,有他的共性,所以我的话可能会引发其他老师的共鸣,因此也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想谈一个话题,叫做“守住教师的本分”。我自己不见得能做得好,但想通过这个话题的讨论,与各位共勉。
我个人自1973年从教以来,算起来差不多40年,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教过了,只差幼儿园还没教过,我考虑能否在退休以后再来过把瘾。
孟子讲,“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是人生最高的乐或幸福,甚至“王天下”都不在其中。用今天的话说,给我当总统都不换。第一乐讲家庭生活,第二乐讲做人的原则,第三乐讲人生的事业。这三乐,第一条是“命”,不能选择;第二条是做人的本分,用康德的话讲,可以说它是一个绝对的命令,做任何事都须以它作根据,是人之作为人的一种必然选择;第三条作为人生的一项事业,是一个可能的选择。对这第三条,我与孟夫子心有戚戚焉,也在其中感到了极大的快乐和幸福。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做教师。
就自己这几十年做教师的体会来讲,我觉得孟子讲的这“三乐”中第二条最重要,它是我们做人的本分,有它作为根据,人生才能真正具有内在的“乐”或真正的幸福。包括做教师在内的人的所有事业成就,均须以第二条作为根本。
先儒讲“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重正名,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学》讲人要有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等,都是说人在社会生活中,各有分位,应守住自己的本分。君要做得像君的样子,臣要做得像臣的样子,为父、为子、为国民、为老师、为学生,都应如此,借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事物要符合自身的概念,才是好、是善。
在我们现在所处身的这个高度物化的社会环境里,人要想守住本分,合乎自身的概念,很不容易。(发言稿 )为官,经商,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当教师的处境要好一点,但外面也有诱惑,怎样守住自己的本分,对得起“师”这个名,就很重要。
“师”的本分是什么?韩愈《师说》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传道”一条最重要。韩愈解释说,我们尊之为“师”的,不论少长,能“闻道”即可为吾“师”。所以说“吾师,道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是说我有了一个教师的职位,就可以是“师”。闻道、得道,是“师”之所以为师的标准,它也规定了教师的本分之所在。
首先,这个师“道”,是一种人格的要求。
今天的教师,是一种负责传授知识的职业化的工作,与古时的“师”有所区别。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古学是一种通人通儒之学。金岳霖先生也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学问就是他的传记。梁漱溟先生亦因终生笃守其信念而行,而被称作“最后的儒家”。故古来言师道,为人与为学是一体的。我觉得,现代学校教师虽然已成职业,但先儒有关师“道”的教训,仍然有效,它的精神还应该继承。职业虽然分途,但在教师个体身上,做个好人与好的专家、学者应该是一体的。
其次,这个师“道”,对学问也有一种要求,这就是学问要有内在的一贯性和真实性。
《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子的特点是博学多闻,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学无常师,他的学问虽博却不驳杂,就是因为有一贯之道贯通其中。今天知识爆炸,学生了解的东西我们教师可能都跟不上。在学问上有一贯之道,面对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才能应对裕如,具有一种转世而不为世转的能力。
我们教师现在压力很大,有很多任务,发表论文有数量、级别要求。这促使很多人为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今天的文字与昨天的文字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这就不行。我们呼吁官方学术评价的体系要逐渐改变,提供一个使学者真正可以做到真积力久,厚积薄发的学术环境,这样我们的学术才能是真实的,才能有扎扎实实的进步。但我们自己亦应首先对自己有这个要求。
我自己是一个笨人,写东西慢而且少。有两个字,叫做“不敢”。不考虑成熟的话不敢说,不敢发表。不过,这里面也有爱惜自己羽毛的意思。从效果来考虑,应景的文字发出来,对自己不是加分,而是减分;从长远看,做这样的事其实很傻的。我自己平时看书,注意积累一些问题。对有些问题,从有想法到能够贯通,再把它写成文字发表,有的要间隔二三年,甚至十年。这当然是因为自己资质愚钝,只能做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事。我不否认人的资质差异,有人就是又好又快,那是天才。一般人还是需要下点“慢”的功夫,才能做成像点样的东西。我对自己的学生也提到这样的要求。我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第一讲绪论,就题为“形成属于你自己的方法”。
其三,从这个师“道”对人格的要求延伸到教学或韩愈所说“授业、解惑”,传统的教育所倡“成德之教”,在今天仍有意义。
古代教育以成德为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现代教育则不同。现代大学基本上成了教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而缺乏教化的职能。我研究儒学,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近代以来政教分途,西方在学校知识技能性的教育之外,还有宗教等作为人的精神人格教养的体制保障。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完全西方化,导致了整个社会德性人格教化体系的缺失。我们的人文学科是否可以承担这样一种责任?
近年,民间自由讲学的传统在慢慢恢复,很多书院、学堂、读书会逐渐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的民间学术回归。校园人文学术环境对此也有相应的反映。我自己和我们的教学科研团队,都较注重这个方面。我们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加大这方面的分量,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以直观的方式使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经典诵读一类的社会活动。20xx年底,我们组织成立了“辅仁国学讲坛”,每年邀请一些国内外著名专家莅临演讲,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与专家进行交流。20xx年9月,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组织发起以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辅仁读书会”,本学科老师轮流作指导老师。辅仁读书会遵循“传习经典,修养身心;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宗旨,组织读书会,并开拓《木铎新声》会刊、读书博客等多个学术平台。读书会依托他们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了研读经典的文化平台,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凸显出校园文化自身超越专业阈限的人文教养、德行教化这一方面的作用,对弥补大学偏于知识技能化的缺失,是有很有意义的。它反过来也促进了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二者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这当然只是一种探索。但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意识:中国社会要逐渐形成自身体制化的人文素养教育机制,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人文学科对此似应有一份责任。
以上是自己有关教师职责、本分的一点体会,讲得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