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诗意的丛林》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步入诗意的丛林》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喜欢周益民老师由来已久,其文雅的气度、精彩的演讲和深邃的教学思想真是养眼,养耳又养心。
周益民先生致力于“诗化语文”的探索和实践,已得到教育界、儿童文学界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这本《步入诗意的丛林》便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全书分成四个部分:诗意在冥思中追寻、诗意在课堂里栖居、诗意在聆听中延展、诗意在阅读中回归。从这四个主题的诗意性表述中,我们不难感知周老师的教育情怀,不难看到一个教师呕心沥血的心路历程。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心头还有这么一份执著和理想,真无异于乱草丛生的野地里,静静流淌着的一条温情小河,河水可淘物,河水可洗心,河水更可滋养那走到河边的人。
初阅著作时,或是自己心神的.不宁,抑或是周先生文字理论的艰深,总是无法跟作品形成共鸣,后调整阅读策略,从书中自己感兴趣部分看起。这一看不打紧,周老师的诗意课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古典情怀和宗教色彩竟深深地揪住了我的心,我不能自已地拜读了下去,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自己心中理想化的课堂终于找到了较经典的示范和较完美的表述,以前的模糊和朦胧在眼前一亮的瞬间豁然开朗,这不就是自己潜意识里深深认同和喜欢的教学理论和理想课堂吗?
越读心里越畅快,真是震撼于周老师的诗意课堂。从课堂实录看来,他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的家园,是孩子梦想起飞的青草地,是学生和老师以生命共同体的形式共同成长的平台。《天鹅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况已不是我们平时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的简单物化,它已是一首诗,一部恢弘博大,撼人心魄,感化心灵的史诗。教师诗化的语言,学生们的诗情画意,课堂所诗化的意境,让我这个平时初出茅庐,初登教坛的毛头小子真是应接不暇,望洋兴叹,见到天外来客了。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学是一种科学,是一件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博大精深,深不可测。反观自我,自己的教学之路还刚刚起步,要走的路还很长,要用心观赏的风景还很多,一定须在眼花缭乱和目不暇接的教育旅途上,找到目标,找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用心行走,用心耕耘。
一直比较喜欢文字,对毕飞宇、毕淑敏、梁哓声等作家崇拜不已,在读了他们不少文字之后,亦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熏陶和感染,自以为自己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可经历完周老师的“诗意底丛林”后,先前的自信已当然无存,伴随而来的是深深地愧疚和无尽的自责,怨恨自己的积累浅薄,怨恨自己的知识面狭窄。因为周老师的文笔确实精练深远,练达典雅,文字功底深厚,文学素养高原。每一个案例的表述,每一句话的表达似乎都是由笔尖倾斜而出,自然天成,精当准确,无累赘之言,无模糊之义,佩服!古代文论曾讲过,写文章有三种状态,一是“凑态”,胸无点墨,难以下笔,只好东抄一句,西摘一段,剪剪补补、拼拼凑凑,成一“补丁文”;二是“挤态”,虽有内存,但存量不足,只好搜肠刮肚、殚精竭虑,成一“牙膏文”;三是“流态”,腹有诗书,胸有成竹,下笔有神,妙笔生花,成一“锦绣文”。很显然,周益民老师已达第三种状态,这真是让人觉得惊异。试想一个算是年轻的教师能有如此写作功力,需要的是多少沉淀和积累。可以想见有无数个三更半夜,周老师一人一灯一书,月下独读,寒窗苦思,为语文教育,为课堂理想,勤勤恳恳,踽踽而行。再反观与周益民老师年龄相差并不太远但教育水平已快有天壤之别的自己,不抓住时间的脉搏,扼住贪闲的念头,大幅度、大力度学习,怎么行呢?
很是赞同窦桂梅老师评价周益民老师这本专著的一席话:“这是一本既不同于严谨的学习理论,又不同于散漫的教育随笔的教育著作。它介于理论话语和时间话语二者之间,既追求日常教学叙事的丰富性、完整性与个体性,又追求教育思想的深邃独特和创造。”是的,这本教育著作不是在云端舞蹈的教育梦想,也不是在教育地底混沌一片的琐碎叙述,它从大地深部涌出,却向着理想的天空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