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通用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1《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三下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我在设计时对教材作了一些补充和调整,整个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预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景来引入新课,促使学生“愿问其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点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过对情景的判断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解在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3、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由于疫情期间,只能网上授课,虽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在家做实验,却不能让老师直观的看到每一位学生的变现。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2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音叉、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3根据《中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学会有目的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和体验中学习科学。这节课中,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整节课的设计较合理
1、符合预备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在学生活动获得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的结论。
2、根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设计了两个环节的探究活动: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发声体、从中发现、感悟声音的产生原因;第二个环节是探究声音靠什么传播?主要是通过演示:“钟罩抽气实验”、“水中敲击小烧杯实验”和学生实验:用“土电话”通话、“轻划桌面”,先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然后归纳总结出“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的结论。在这两个环节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从学生课堂的表现来看,不仅比较主动还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延伸主动思考,并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实验的设计起到关键的作用
1、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发声体、从中发现、感悟声音的产生原因的实验,教师有目的为学生准备了三种能制造声音的东西:1、音叉——最容易观察到振动与发声有关的器材;2、鼓上放绿豆,可以放大鼓面的振动;这两种都是通过敲打发声3、橡皮筋,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发声——拨动。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求学生用另外的东西制造声音。在此四次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共同的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2、“证明水能传声的实验”是教师自己的设计,用玻璃棒敲打靠细绳悬吊在水中的小烧杯发声,所用器材简单易得、效果又好。
3、“证明固体传声实验”中,教师做了改进,让学生用指甲或笔的末端轻划桌面听声音,效果比轻敲桌面要明显。
因此实验为突破难点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教师有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是教学成功主导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发挥主动性,学习才有效,其主动性的发挥不仅要靠合理的教学设计,更要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的态度来维持。在这堂课上学生多次发表了不同看法和提出问题,老师是注意倾听的,并注意给以适当的引导,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这节课获得较好效果的大前提。这是因为平时教学中教师的作风是较民主的、对学生的提问是鼓励的。看来这一点很重要。
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还体现在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小组记录的习惯。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不够好
第一个活动,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有的小组记录的速度较慢,拖延了时间,也反映出第二个不足。
2、预备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还需要平时课上继续训练小组活动的诸多习惯。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活动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思想——“证明推测一定要有足够的、有力的证据”,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科学课不仅要使学生对科学感兴趣还要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4本节课是初二物理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的内容。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久,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结果,尝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教学以后,我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
反思之一: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 ……此处隐藏2822个字……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想法,让教育的内容充实到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到生活就是教育,让他们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一步步地得到有效的培养。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是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科学知识,训练了能力,尤其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方面都积累了感性经验,受到了锻炼。科学素养就在这样不断探究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
3、发现。
有一位外国教育家这样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的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研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这种认识还只是一种直接而朦胧的感性认识,于是我就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组织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利用已有知识,在独立操作、观察、思考、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这节课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我有时会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并对他们的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过说一说,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和声音为什么能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但作为一个新手,我不能像指导老师那样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先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才来谈该改进的地方。但因为这是我的第二堂课,有了第一堂课的教训后,于是我就提前进教室几分钟与学生进行倾心交流,并庆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学生们的表现,我很满意)。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我成长了。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上课时会重复学生的话;有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如在声音的传播途径上讲得有点乱,可能是自己在备课时备得不是很熟,再加上上课时有点慌;又如最后在讨论课后问题上(一位老爷爷在河边钓鱼,鱼正要上钩了,突然远处跑来了3个小朋友,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为什么?),当学生回答到点上时,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进一步说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要快得多,但因为过于紧张而忘了。又或自己的教态还不能坐到遇事不乱……不过,俗话说得好,能发现问题总比没发现问题要好得多,发现了问题,我就能及时地解决问题,也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
但总之,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保护了学生的直觉发现,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学生讲、老师听。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活动,在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我会相机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既获取了新知识,又锻炼了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9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二章声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声音。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把第一节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全程围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进行。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视频加实验的方式进行,以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视频带出声音并展开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此教学过程的优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不足之处是在研究液体以及气体也能产生声音时只是一带而过,风的声音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后,没有再对风声做具体解释。另外,在讲到“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时应该以水波为例展开解释。学生对于“波”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水波学生比较常见,这节课后学生掌握住了声以波的形式传波,却依旧不明白“声波”是一个什么形式。这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节课总体不足是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应该引导学生大胆的总结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加深印象;由于本节课知识相对少,所以还有剩余时间,不应该直接让学生自己写作业,可以采取提问抢答的方式加深印象,让学生在课上就能很好的把知识掌握,这是本节课上完最不满意的地方,以后一定要更好的利用课堂的4分钟;语言有时也不太规范,比如固液气应该说固体、液体、气体。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笔记重点标注并且给学生时间记笔记。这点可以坚持。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10在教学的过程,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月球的宇航员在月球面对说话能够听见吗?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的好的,因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想,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能,有的不能。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我想现在的孩子读书读的比较的多,因此学生就会更好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在下面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很是自然的想到了空气。那么空气是否传播声音呢?这个实验的设计我是首先做了个书上的演示实验,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蜡烛被震灭了。然而这个实验只是说明音乐有能量,而且声音的振动引起空气振动,从近及远的传播的。下面有设计了将闹钟在钟罩里罩住,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理解空气能够传播的声音的。
在学生实验验证了空气能够传播的声音的之后,我顺便提出水能够传播声音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设计怎样验证这样猜想。在这个时候,我们同学们将闹钟封上塑料袋放入。学生能够非常好的感受效果。这样实验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的人为在各个小组都能把材料备齐效果会跟好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准备材料。这样的学生才能够体验实验的乐趣。
在固体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中,学生做的也很好。
现在我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小组的合作的问题。学生能够在小组的更加的积极一些会更好的。因此我想在需要对于学生分组积极的调整,同时对于那些不积极的学生的进行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作用,体验自己在小组内学习乐趣。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 篇11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注射器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应在教师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到的。如手机铃声越来越小之后,老师可提问:如果把空气抽尽,那么还能听到铃声吗?还有,在固体能传声的教学中,如果能用足够长的钢管来做实验,那么就能把通过空气和钢管传播的两次声音区别开来,效果会更好。只是在课堂上不易操作。